联华众创空间 logo
联华众创空间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工位/办公室出租·工商/税务/银行核查拍照·异常解除
服务单位 联华众创



微信扫码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电话 010-61256989
手机 17319287279(微信同号)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 3500~5000元/年
工位出租 600~1000元/月
办公室/会议室/洽谈室…出租 40~80元/小时
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 500元起


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日

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2022年1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及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

  (二)形势要求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结构

  (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六)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

  (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八)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九)特殊教育优先融合提质发展

  (十)终身教育多元立体融通发展

  (十一)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十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干部教师队伍

  (十三)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十四)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十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二)提高教育行政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三)提升学校办学条件

  (四)维护教育安全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执行时期是海淀教育全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海淀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为进一步明确2021至2025年海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海淀区的“命根子”和“金名片”。“十三五”时期,海淀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弘扬新时代中关村精神,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实践探索,在430.8平方公里的海淀大地上,绘制了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新地图,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时期教育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建成了现代化教育强区。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展水平达到新高度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海淀区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在教育投入、引进人才、保障用地、维护安全稳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十三五”时期,全区教育经费投入583亿元。

  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稳步推进学区制、集团化等各项改革举措,教育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学校社会满意度水平持续提高。“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为“两新两高”战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作为海淀“命根子”和“金名片”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探索实现新突破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构建家校社全员育人模式,形成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工作网。加强学科德育,编制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手册》。切实提高思政课水平,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有效实施的策略和路径。

  改革创新特色育人模式,在人文、科技、艺术、体育、语言等各领域积极探索。海淀区成为第一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综合试验区,创建55所市级足球特色校、44所国家级特色校。组建中小学冰雪运动联盟,创建25所市级冰雪运动特色校、18所奥林匹克示范校、25个市级金鹏科技团、40个市级金帆艺术团、2个市级阳光少年艺术团、11个市级金帆书画院、27所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36所市级艺术教育特色校。深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学全考”改革,取得满分分布的学科更广、学校数量更多的阶段性成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积极应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四新”变化,高考成绩持续提升,向高等院校输送更多优秀学子。

  ——坚持公平普惠,服务民生能力迈上新台阶

  提供更加充分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育公共服务。加快基础建设,实施38个基建项目(建筑面积40.7万平方米),接收配套幼儿园19所(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完成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31.6亿元,“十三五”时期累计增加学前学位2.8万个,毛入园率达91%,普惠性学位增加1.64万个,普惠率达92%,“入园难”“入学难”问题明显破解。“十三五”时期,基础教育学位增加4.7万个。

  多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区22对中小学实现按比例对口直升。实施新优质、新品牌、潜力学校建设工程,认定49所“新优质学校”、18所“新品牌学校”。依据“南北同步,筑巢引凤”的思路,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举办17所学校(校区),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规模,使其成为新的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中小学生在优质校就读比例超过90%,择校热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居民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基本得到满足。

  建成涵盖全学段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建成中法实验学校和清华附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断提升13个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5所国际化特色民办校办学质量。实施“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品牌项目,举办20余场国际论坛,全区中小学与30多个国家(地区)近300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教育对外交流更具成效,国际教育水平与海淀区域定位更加契合。

  ——坚持系统设计,教育综合改革释放新活力

  以17个学区为载体,盘活资源存量,打破资源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多方共治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在平安校园建设、疫情防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形成区域性的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管理机制优化提升。学区制改革被评为“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

  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十三五”时期,将27所学校(校址)纳入教育集团,全区纳入教育集团的中小学校(校址)近140所。加强对集团化办学的制度支持,出台专项经费支持办法,“十三五”时期,累计投入资金2.87亿元。集团总校通过输出管理团队、学校文化、特色课程等,带动新建校高起点发展和办学相对薄弱学校质量提升。

  推进各级各类考试和招生综合改革落地。结合实际研制科学公平规范的招生工作方案,推进与中高考改革相适应的课程改革。先后实施“六年一学位”、多校划片和“公民同招”等入学政策,切实推进教育机会公平。

  ——坚持放管结合,教育发展环境实现新提升

  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于一体的高质量教育督导体系,成立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推进全学段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获评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在全国首创学科督学制度,开展全学段学科督导。率先开展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专项督导。科学实施幼儿园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和办园质量督导评估。每年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满意度调查监测评估工作,建立教育督评报告分类发布制度。

  发挥海淀资源禀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建成海淀“智慧教育云中枢”,铺设教育光缆专网,开发各类智能化应用,教育决策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智能教育,建设智慧校园,每所学校均可享有安全同质的信息化基础服务,形成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成立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率先出台线上教学评估标准,获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初步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路径。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创设安心办学的育人环境。发挥三级治理体系优势,370余所学校创建“平安校园”达标校,100%通过区级验收。“云上话安全”与“百校百剧”安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实现闭环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联动制度,强化第三方监管,提高校园食品安全水平。

  加强学习型海淀建设。完成100门精品课程开发,推出530名“海淀学习之星”和115个“海淀终身学习品牌”,建立中关村人工智能学院。

  ——坚持人才强教,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基本建成高素质专家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稳步实行校长职级制、干部聘任制,建立校长培养基地和名校长工作室,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形成拥有特级校长24人、特级教师221人、市级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461人、区级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324人的雁阵式人才梯队。建立“人才储备库”,完善聘、管、用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近千名优秀教育人才被纳入储备库,辐射100余家单位。

  教师培训体系更加健全。构建“三维四级”教师研修课程体系,教研活动升级为学科教研课程,创新实施“三级联动”教研模式,建设106个中学学科教研基地、35个小学学科教研基地,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实施科研骨干教师研究能力提升项目和教育科研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启动“轮训+研修”的干部培训模式。召开四届全国教师发展学术会议和两届全国课堂教学的研讨会,举办各类型展示活动,为教师成长提供广阔平台。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师资水平,实施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提升专项行动,成立研修中心,每年培训农村地区教师6000余人次。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市率先建立以优秀“四有”教师为师德品牌的评优评先长效激励机制,推选北京市师德榜样35人,表彰区级“四有”教师近6000人,推选全国劳模1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6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拓宽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增加人才公寓供给,投入房源791套,累计入住2600人次。推出具有丰富拓展功能的海淀“教师证”,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

  ——坚持生命至上,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新胜利

  始终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成立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指挥调度,形成区委区政府领导、两委指挥、学校主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精准精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实现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到常态化防控转变。加强生命教育,提升健康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千个基层党组织、万名党员投入防控一线,领导干部带头值守,切实守护40万师生健康。

  坚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研制全学段、全学科微视频课程资源(包)9007个,为教师在线教学、学生居家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高峰时段,中小学资源平台保持运行稳定,日访问量达32万,服务人数达62万。将“空中课堂”和“多元发展”两大模块资源向全国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向5个对口支援省市学校开放网络资源。

  “十三五”时期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绩,根本在于我们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实际效果上;基础在于我们始终紧跟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始终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坚持扎根海淀大地办教育,以全区教育大会召开为契机,广大干部教师弘扬“忠诚担当、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海淀教育精神,矢志改革创新,实现科技与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两个融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海淀教育。

  五年来,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更多的人生出彩的机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七有”“五性”,以问题为导向,以“接诉即办”为抓手,破解难题,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提升保障能力,汇聚起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教育的强大合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强顶层谋划,聚焦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十四五”时期开启教育强区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首都教育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是海淀科技创新能级的全面提升期,也是海淀区现代化教育强区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期。

  “十四五”时期,海淀教育必须坚持更加全面、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发展韧性、提高教育质量、充分释放活力,打造具有海淀品质、海淀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海淀区“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前头、中关村先行先试最前头、全市高质量发展最前头,为首都发展贡献硬核力量”的发展蓝图中找准定位,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海淀教育必须在持续高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创新、示范引领,在中国和首都基础教育的坐标系中找准方位、明确定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当好排头兵,在利用区域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禀赋办“大教育”上当好排头兵,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当好排头兵,在满足市民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上当好排头兵;在探索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走在最前头,在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走在最前头,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走在最前头,在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方面走在最前头。

  “十四五”时期,海淀教育必须坚持以目标、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持续优化布局结构、完善体系,构建海淀教育发展新格局。在空间布局上,以推动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改革迭代升级,实现“双轮驱动”为抓手,形成更加科学清晰的分区域发展路径,推动海淀东西南北中各区域教育突出特色、更加均衡。在教育结构上,大力发展普惠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安全优质普及普惠发展;强化政府统筹,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发展优势,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加强保障供给,实现特殊教育优先提质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与区域发展定位更加契合。在教育体系上,打造更加完善、更加协调、更高质量的“五育”并举体系、教学体系、教研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体系、综合保障体系,形成多维立体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海淀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

  教育资源供给尚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充分、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更加多样教育的期盼,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基础教育全学段学位供给压力巨大,小学、初中、高中总学位缺口接近6万个。

  教师编制紧缺、结构亟待优化,干部队伍梯队建设还不够合理,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制度与保障有待加强,培树先进教育思想、培养顶尖教育大家的土壤还不够深厚。

  教育深度支撑海淀发展、服务海淀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直接贡献力有待加强,教育规模、布局、结构、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治理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尚未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整体思路,教育治理能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还存在差距,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的举措针对性还不强。

  实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不断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形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形势和环境的深刻变化,为海淀教育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机遇更具战略性、变革性,挑战更具紧迫性、艰巨性。海淀教育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矛盾叠加的特殊时期,处于在持续高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敢为人先、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期。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全国、全市和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的区域发展目标,扎根海淀办教育,立足海淀科技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凝聚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和“金名片”共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新时代中关村精神,对标世界一流基础教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党建引领教育改革,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着眼点,遵循规律,系统设计,重点突破,加快建设具有海淀品质、海淀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强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扎根海淀、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区域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扎根海淀大地,孕育一流教育,立足国家战略,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海淀区“两区”“三平台”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以一流教育支持区域、国家的发展,为紧缺性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坚持系统设计、统筹推进。系统设计分区域发展路径,形成中部核心地区辐射带动引领、北部跨越式发展、东西部两翼齐飞、南部再上新台阶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总体把握改革任务、统筹兼顾、提高效能,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为全市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海淀方案、海淀智慧。

  坚持遵循规律、彰显特色。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好每一名学生,因地制宜办好每一所学校,多措并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走出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教育强区之路。

  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秉承海淀教育人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推进教育领域“破五唯”,系统推进,精准施策,促进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深化改革、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期,海淀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富活力、更具特色的教育强区,建成与海淀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区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北京市和全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继续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学生品德修养、综合素质、运动技能、审美情趣、科学素养、意志品质、劳动实践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高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系统衔接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持续完善,形成海淀特色的育人模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超过70%。

  ——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安全优质。适龄儿童入园率保持在90%以上,扩大普惠性学前供给,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及以上,“十四五”时期,新增学前学位5000个,学前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比例达到95%,加大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学前建设力度,形成学前高质量发展集群。全覆盖的学前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学前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区域间、校际间实现高水平优质均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体系更加健全,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学生在优质学校就读比例继续保持90%以上。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教康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普通高中教育更加特色多样。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生态不断优化。到“十四五”末期,全区85%的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化发展。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高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高中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

  ——职业教育适应性显著增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2%,更好服务国家、首都和海淀现代化建设,教育支撑、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

  ——智慧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主动融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引领区建设,以新技术激发教育新活力,创新引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深入推进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和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创新发展“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大幅提升智慧教育云中枢服务能力,创新治理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5%。

  ——终身学习环境更加优越。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6.1年。社区教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学分银行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服务于人人的终身学习体系全面建成。

  ——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全面加强。大力弘扬“忠诚担当、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海淀教育精神,深入推进“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十四五”时期,培养10个海淀教育名校长、10名海淀教育名家。创新教师发展模式,确保教师学历水平继续位于北京市前列,其中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98%及以上,高中阶段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45%及以上。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依法治教体系更为完善,学校依法管理水平和法治意识有更大提升,教育督导更加有效,形成40个资源共享、协同共进、管理高效、辐射引领的教育集团,完成学区制改革优化升级,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学校办学自主权更为充分,办学活力全面激发。教育教学环境更加绿色、安全,绿色学校达标率达到80%以上,平安校园达标率保持100%。

  ——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持续提升。将“双减”作为“一号工程”,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校内教育提质增效,依法规范管理校外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家长精力负担和教育焦虑明显减轻,优质教育供给更加充分多样,因材施教理念全面落实,成长成才渠道畅通多元,人民群众对海淀教育的获得感、认可度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表1 海淀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1 学前三年入园率(%) 90 >90

  2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92 ≥92

  3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85 95

  4 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入学率(%) >99 >99

  5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97 ≥98

  6 高中阶段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43 ≥45

  7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80 82

  8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6 16.1

  9 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 67 >70

  10 智慧校园覆盖率(%) 85 95

  11 绿色校园达标率(%) - >80

  12 平安校园达标率(%) 100 100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赓续传承海淀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中关村精神,以一流党建引领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铸魂育人。持续开好思政课,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市级示范区为载体,建强海淀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和学科教研基地,形成一批示范课例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又一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海淀学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浸入式”宣讲常态化,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贯彻党把方向、谋全局、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要求,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教育领导体制,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高质量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园)长负责制,强化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构建职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转高效、作用到位的新时代中小学校治理体系,形成落实党的领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

  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保障海淀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不断巩固深化党内主题教育成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实施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施“活力党建”工程,推出30个“叫得响”“立得住”的教育党建品牌,建立海淀红色学校党建联盟运行机制,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传承海淀教育红色基因。加强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实施“两新”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增强群团工作政治性,深化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改革创新,筑牢学生信仰根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立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与责任体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落细,持续纠正“四风”,切实为基层减负。扎实开展党建督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坚持“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

  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实际获得,完善系统衔接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系统衔接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完善德育一体化实施机制。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实施一体化德育课程,提高思政课质量,挖掘学科德育资源,打造精品学科德育课程。发挥党团队综合育人优势,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法治教育。充分发挥海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弘扬中关村精神,以海淀改革发展之路为生动案例,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区域、学区、学校三级共育组织机构,强化专家、专业师资、家长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提高家校共育专业水平,家长学校建立比例达100%。规范家长委员会运行,建立达标制度,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校外活动,以及支持学校建设、德育工作和校园安全保障。完善家校共育网络,实现家校共育多元化,高标准开展25次家庭教育大讲堂和15次家庭教育专场活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创新课程形式,推进课程多样化,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科学把握认知规律,扎实上好每一堂课。发挥行政统筹、教研支撑、科研引领的机制优势,推动“大教研”海淀范式3.0建设,提升学校课程方案质量,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运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开展项目学习、融合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改进。推进远程教学、双师教学和融合教学,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加强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统筹海淀区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开展多类型的合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加强健康教育和体育工作。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背景,提升学生健康生活理念,加强生命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持续优化心理健康服务,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下大力气完善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纳入考评体系,织牢织密中小学身心健康守护网,提高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守护每一名学生的阳光健康成长。完善体育课程体系设计,丰富教学资源,注重学段衔接,推动校园足球、冰雪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体育项目出成效、见成果,涵养阳光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借助科技手段,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完善体质健康评价机制,建立日常与竞赛相结合、体育锻炼与掌握知识相促进、体质监测和专项测试相参考的考查机制,大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运动能力。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深化凝练海淀美育理念,推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制定落实学校美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改进美育教学,丰富美育实践,实施成果展演,实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深度融合,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构建面向人人、特色鲜明的海淀美育体系。规范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大力开展美育教学与交流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海淀美育资源优势,着力提升全区学校美育水平。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载体,将劳动教育贯通各学段,创新校内劳动实践,开设“五育”融合育人的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劳动必修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建立具有海淀特色的科技融合型劳动教育模式。健全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劳动实践教室和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立50个区级劳动实践基地,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建立区级劳动实践中心,形成“50+1”工作模式,形成统一部署、各具特色的区级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结构

  以人民为中心,以规划为引领,以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七有”“五性”做好教育大文章,提速基础建设,优化配置,完善布局,提高质量,提供更加充分、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

  增加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提速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积极督促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接收配套制度,推动中小学建设项目44个,接收配套校4所,完成幼儿园建设项目18个,接收配套园11所,“十四五”时期,新增中小学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幼儿园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新增基础教育阶段学位4.5万个。整合校内空间资源、教室复合利用和提前收回出租出借校舍等多种途径,多措并举,综合解决基础教育学位缺口。

  持续优化教育空间布局。主动融入海淀区“三轴支撑、两核引领、一带环绕、多点聚集、组团发展”发展新格局,科学分析各区域教育发展现状,结合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中部核心地区辐射带动引领、北部跨越式发展、东西部两翼齐飞、南部再上新台阶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以前瞻思维高标准完成《海淀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匹配教育人口规模增幅,到2035年规划新增100公顷基础教育用地,合理规划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加快补齐缺口短板,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与入学需求的匹配度。充分利用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资源,优先用于补充学位。

  形成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教育发展新局面。新建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和16所幼儿园,接收配套中小学2所、幼儿园6所。引入十一学校、育英学校、首师大附中、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中关村三小、六一幼儿院、明天幼稚集团、北新实验幼儿园、中国科学院幼儿园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到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高起点办学办园。持续推进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双提升工程,以一流的教育品质,形成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与南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新局面,提高北区教育的吸引力,有效减轻南区学位压力。

  (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积极巩固现有发展成果,启动并实施新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高质量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保障,以督促建,实施科学保教,着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推动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安全优质。

  制定实施新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解决“入园难”问题,切实推动配套幼儿园建设,政府投资建设幼儿园及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普惠性幼儿园,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探索高效顺畅的高标准建设、高起点办园的新模式。健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支持政策,保障普惠性幼儿园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科学保教,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提升家园共育实效,促进幼儿园稳步提高办园质量,提升科学保教水平。构建梯队化教师队伍及园长分层培养机制,完善学前教研体系,通过项目推进、园本研修、区域教研等方式,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完善督评体制,提升区域学前教育规范水平。落实北京市幼儿园办园质量督导评估标准要求,坚持“多标合一”,加强过程性质量监管,完成一轮幼儿园办园质量督导评估。认真开展学前教育专职督查,强化各类型幼儿园举办者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

  (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狠抓落实,补齐短板,着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实现义务教育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教育协同发展体系,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巩固存量,扩大增量,继续加大优质资源辐射力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不同区域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教学、服务、管理标准,搭建集团、学区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集团内资源共享和集团校一体化考核,学区内课程、师资、设施等均衡配置和共建共享。完善中小学按比例对口直升机制,强化学段、课程、资源的贯通,实现学段间的资源优化。

  优化教育人才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以促进均衡、提高质量、锻炼队伍为要点,遵循刚柔并济的原则,采取自愿选择与统筹调配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学区制和集团化改革优势,分层、分类、有序推进教师实质性的交流轮岗工作,探索开展骨干教师交流和跨学区跨集团交流,进一步促进骨干师资均衡配置,建立起满足人民需求、提速干部教师成长、运转科学顺畅的教育人才配置与使用机制,推动教育资源流转的提速增效。

  提升义务教育办学品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促进学校办学管理规范化。实施校内提质工程,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能力,系统规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分级培训,持续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提升学校教学计划的研制和实施能力,提高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学校学科考试内容及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开展创新课程建设实验,实施小学名师十百千工程,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提升干部课程和教学领导力及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开展学业与非学业质量的综合评价、增值性评价,完善“9L”学习品质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效发挥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立足校内夯实“双减”成效。整体规划设计课内与课后服务教育教学内容,主动、有效地开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探索小学走班制,强化课业辅导、答疑、巩固和提高,加强作业、考试评价管理,全面覆盖、丰富优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全面提升校内教育服务水平,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

  (六)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

  突出课程建设,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为基础,以特色高中建设契机,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

  推动高中特色建设。加快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更好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坚持“无课程不特色、无特色不自主”原则,以特色课程群建设为核心推进特色高中建设。从办学机制、培养机制、育人方式等不同角度引导学校,一校一案,找准发展定位。到“十四五”末期,全区85%的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以特色学校创建带动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不断推动普通高中学校样态、学校课程、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改进,高质量实施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标准,完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评估考核机制,统筹各学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招生、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促进转型发展稳妥落地。

  抓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以“学科建设2.0”项目五大行动计划支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构建多样、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制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海淀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普通高中课程规划,以课程为核心,构建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学校课程建设指导体系,优化区域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研修课程体系,开展区域专题共享课程的统筹构建与实施行动,推进双新区建设和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指导每所普通高中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指导学生科学选课。依托网络平台,支持各校选课走班管理,指导各校优化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育人模式改革。发挥首都和海淀教育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特色课程建设、育人方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全面优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生态,探索建立中小学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以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综合基地建设为试点,开辟拔尖创新入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选定6-8所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基础良好的学校,开展实验研究。深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全方位采集、识别、跟踪和监测教与学全过程,支撑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加强具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文理科综合素养和小学、初中、高中贯通教学能力,且科研能力强的综合型、贯通型、研究型教师。强化培养质量监测,持续改进培养模式。

  (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海淀区域和首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构建完善的现代职教体系。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做优做强职业教育精品专业,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构建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体系。推进北京市“特高”项目建设,建设全国优质中职学校专业,持续推进“3+2”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推进“中高本”贯通培养,探索建立区属高等职业学校,打通培养渠道。做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2%。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目的,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升职教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为服务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促进职普融通发展。积极发挥中职教育基础性作用,扩大海淀职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辐射作用。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打造海淀职教智能新生态。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开展职教与普教融通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打造职业教育“综合高中”品牌。

  (八)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持续推动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夯实“治乱、减负、防风险”成果,强化分类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确保民办教育成为海淀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

  提升民办教育治理水平。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巩固民办学校党建“双覆盖”成果,统筹协调,与公办学校党建同谋划,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治理相关配套制度,加快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加强民办学校收费管理,推进具有海淀特色的民办学校资金监管制度,有效防范办学风险,构建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民办学校的监管体系,完善民办学校年度检查、专项检查和督导制度。

  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社会力量办学机制,按照海淀区域社会经济和教育需求,优化民办教育结构布局,全面规范“公参民”学校。完善民办学校教师培养机制,加强民办学校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养力度,优化民办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民办学校教师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水平,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鼓励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办教育品牌。

  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培训秩序,强化经营活动监管,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对现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压减。动态清零无证学科类机构。全面做好服务合同规范管理,强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严控广告宣传投放。推进各部门联动响应和综合执法机制建设,持续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用好“黑白名单”制度,探索信用管理和分级分类监管等新模式,完善长效治理机制。

  (九)特殊教育优先融合提质发展

  优先保障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就便接受教育,提升特教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保障力度,健全布局合理、学段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

  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制定并实施学前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前特殊教育学位供给,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学前特教品牌,确保幼儿园平等接收残疾儿童。深化义务教育就近就便入学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延长残疾少年接受教育年限,支持普通职业高中接收特需少年,完善特殊学生职业高中课程,多种方式探索自闭学生社会融合及生涯规划课程。积极为特需考生参加升学考试提供合理的便利条件。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完善“区特教中心-学区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三级支持体系,发挥区特教中心示范作用,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增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十四五”时期,学区资源中心的覆盖率从“十三五”末期的50%提高到100%,实现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全覆盖。推行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及融合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度。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示范校建设,全区示范校覆盖率达50%。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康复技术支持,全面落实“一人一案”,开展自闭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多动缺陷障碍学生和超常学生的研究与指导,持续完善送教上门工作模式,为学生和家庭提供更大支持。

  优化特教专业人才梯度。建立分类培训、分层指导的特教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全覆盖。强化师资配备,专兼职互补,实现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融合教育示范幼儿园至少配备1名资源教师,每10所融合校、园配备1名巡回指导教师,每个学区配备1-2名巡回指导教师。加强融合教育种子教师培养,在区级评选中增加资源教师序列。建立融合教育专业人才库,特教中心统一管理,全区统筹使用。持续落实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享有特教津贴和岗位绩效的政策,为送教上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供意外保险,加大对融合班级班主任的绩效倾斜。

  (十)终身教育多元立体融通发展

  深化推进城教融合,建设高水平的学习型城区,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营造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环境。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深度转型,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探索在岗人员“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高效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线上与线下一体化教学,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建成覆盖全区的终身学习网络和区域性学习中心。加快市民终身学习基地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建设“社企学习共同体”,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落实“学分银行制度”,探索职业培训与成人学历教育课程的学分互认机制。

  拓展继续教育渠道,增强社区教育供给。深入推进“赋能工程”,线上线下相融合,开展公益送学送教活动。推进社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建立社区教育队伍培养和持续教育模式,建强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增强社区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服务能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管、语委统筹、部门扶持、社会参与”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体制。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海淀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发挥学校在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全国语言文字考级点的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语测分中心服务能力。

  (十一)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提高教育对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和海淀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服务支持能力,加大国际教育学位供给,提高交流合作实效,拓宽师生国际视野。

  丰富国际教育供给。服务区域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十四五”时期,新增1所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1个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扩大国际教育规模,形成更加完备的国际教育资源布局。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和外国语学校的办学质量,探索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开展外国学生多元文化展示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化外国学生管理和服务机制,为海淀常驻外国人和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服务环境。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与芬兰、新加坡等教育合作伙伴的务实合作,大力发展线上与线下交流融合,提升交流合作的质量,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持续开展“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品牌项目,加强与各国的互学互鉴,全区中小学缔结国(境)外友好学校比例达85%。发挥区域国际教育研究机制的引领作用,优化对外开放管理服务平台,探索研制学校国际化发展指标体系,形成更加均衡、优质的海淀教育对外开放生态。

  拓宽师生国际视野。支持中小学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开展以学科学习、创新思维为主题的学生国际交流活动。落实“海淀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共同体”项目,实现全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全覆盖,推进“多语联盟”教育项目,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交流,培养复合型小语种人才,持续实施“国际教育专家大讲堂”项目,创建海淀干部教师海外研修基地,开展线上国际研修,推进引智工程,做好双语教师培训培养,提高干部教师、学生的国际视野。优化外籍教师管理和服务,开展海淀外籍教师年度人物评选,建立外籍教师引进常态化机制。

  (十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干部教师队伍

  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为保障,以提升与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相适应的育人本领为目标,建强梯队、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大支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提升干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继续在全区教师中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将培养良好师德师风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完善师德建设体系,着力加强德育教师、班主任、各学科教师的师德培养培训,开发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培训课程,分层组织教师师德实践活动,严格执行国家、市、区师德规范文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条件。深化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惩处机制。继续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开展学科教师创新工作室建设。

  持续提升干部教师能力素质。深化“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十四五”时期,培养10个海淀教育名校长、10名海淀教育名家。启动名书记、特级校长工作室,发挥基础教育名家在办学治校方面经验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坚持“校长走进课堂”和“专家走进讲堂”相结合,继续实施“轮训+研修”干部培训模式,打造干部学习共同体。持续优化教师研训体系,突出学科特点,优化研修课程,完善研修资源,创新研修形式。完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教研课程,开展三级联动深度研修,深入推进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基地校建设。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培训,拓宽培训时间和空间。搭建教师展示和交流平台,继续组织两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和课堂教学研讨会。深化“名师教学指导团”,试点“高端教师储备库”人员全区交流讲学,成立“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

  强化梯队建设,完善发展体系。完善高层次教育干部人才队伍支持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锐意改革创新的“双特”队伍。推进校长培养基地建设,聘请退休名校长作为专家,对年轻校长进行一对一指导。以“中小学创新人才培育”工程为依托,培养校长和名师后备军。建立特级校长和干部教师交流机制,实施轮岗交流,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从城区向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学校、从优质学校向普通学校流动,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保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数量、比例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深化名师队伍建设,加强区域辐射,统筹教研、科研和教育行政力量,分层分级构建名师培养体系,满足教师成长个性化需求,提高全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深化干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规范校长选任程序。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工资、奖惩、流动、培训等制度,鼓励校长勇于创新,推动教育家办学治校。依标足额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建立区级教师编制统筹配置机制,优先保障教师编制。深化“教育人才储备库”改革,开展一般教师储备库“公开招聘”工作。优先配足、配齐、配强中小学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师。推进市区两级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岗位设置。落实职称制度改革要求,完善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实际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提升职称评审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在线申报、受理、评审、办理和反馈,探索智能化的人才分类评价手段。

  全面提升教师岗位吸引力。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深入研究“双减”背景下,教师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强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优化引进人才住房政策,推进服务教职工资源有效整合,系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提升教师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制定实施关心关爱教师工程,全力构筑维权机制,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确保本区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公务员工资水平,强化教师聘任制改革,完善区、校两级分别统筹的绩效奖励机制体系,更好发挥集团化经费中绩效工资部分的激励作用,规范年度考核以及事业单位考核奖励等工作。

  (十三)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以推进教育部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为载体,创新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治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教学生态,引领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创新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充分发挥海淀城市大脑、互联网教育研究院、中关村科学城互联网联盟作用,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智能学习体系建设,建成未来实验学校,推广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应用教育场景。推动教学形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变革,搭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情分析系统,探索个性化教与学模式,开展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依托区域自有云平台、资源平台和直播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与学生态圈,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化学习。开展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搭建教师能力诊断测评系统,推动智能研修,优化“云教研”机制,实现精准培养培训,开展教师画像,支撑教师精准管理,支持教师评价改革。

  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支撑能力。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完善教育专网,扩大5G网络校园覆盖率。完善海淀“智慧教育云中枢”,构建海淀教育智脑,积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围绕教育治理、教学服务、校园管理、学位供给、师资调配等方面开展决策分析、监测预警等大数据应用,优化业务流程,畅通内外衔接,推动教育数据从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初级应用向服务、支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层次应用转变。推动信息技术赋能校园建设,开展智慧校园示范建设,实现智慧教室全覆盖,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5%。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新空间,加强人人协同、人机协同,建设并推广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加大对平安校园建设、绿色学校创建的技术应用。持续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主动融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引领区建设,打造“云端海教”品牌,坚持政府引导,鼓励学校、企业、教师等积极参与优质资源建设,开展常态化教育资源汇聚、审核和质量评估,助力海淀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搭建智能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促进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融通共享,利用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社会文化机构资源支持教育,整合现有实践、研学、体育等活动,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面向全社会共享服务,形成新时代海淀特色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十四)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树立全局思维和系统观念,实现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协同推进、互为支持,发挥整体效能,以大教育资源观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内外融通和开放共享,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新局面。

  增强教育综合改革协同性系统性。全面统筹现有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教育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先行示范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市级示范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先行试验区等诸多示范区、实验区任务,提高改革整体效能,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把握改革的时序和节奏,推进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国基础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经验。

  探索办学模式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以学区、集团为载体,构建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生态环境,推动学校组织管理、教科研、教育评价和学生培养等水平全面提升。在学区、集团层面的系统集成上,建立更紧密、更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深化学区制3.0版改革。合理优化学区边界,建立学区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学区职能定位和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学区各委员单位激励和保障制度。更好发挥学区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学区统筹、区管校用的编制统筹新模式,促进教师交流,加大师资配置的协调力度。统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打破学校、社会之间的资源壁垒,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办学条件,为师生拓展更加丰富多元的成长发展空间。

  打造集团化办学的海淀范式。构建有运行机制、有队伍培养、有经费保障、有考核评估、有奖惩激励的集团化运行体系,建立动态进入、加速孵化、成熟退出的良性机制,形成40个优质教育集团。完善教育集团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并优化单一法人、多个法人和混合式教育集团的管理模式,创新教育集团人事管理制度,以集团为单位统筹干部岗位职数管理和教师编制管理,建立教育集团人才联合培养、贯通培养机制,高标准做好专项经费支持和质量评估。

  增强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活力。搭建高质量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教育教学相互借鉴、融合发展、提高质量,激发干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各主体的办学活力。全面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尊重学校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的自主权,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地位,鼓励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学科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持续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在坚持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基础上,充分赋予学校人事自主权,指导学校自主设置内设机构,稳妥实行学校干部聘任制,构建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

  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促进资源融通共享。主动服务“两区”“三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海淀区域资源禀赋,整合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各领域资源,共同支持教育发展,鼓励学校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造教育,助力区域科创发展。推动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深度合作,实现10-15所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助力教育人才高地建设,不断增强海淀教育的底蕴和深度。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统筹现有公园、绿地、体育场所、文化设施、闲置场地等各类空间资源,为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多元资源支撑。

  持续推进跨区域教育帮扶与交流。通过纳入教育集团、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等多种方式,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持续提升帮扶地区教育质量。支持区内教育集团积极参与北京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北京市扩优计划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项目。加强对跨区、跨省教育集团办学的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

  (十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坚持破立并举,遵循教育规律,引导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深入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

  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入推进海淀区“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引导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探索完善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构建常态化、全学段的海淀特色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增值性评价,建立健全区域发展的增值评价模型,持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工作。深化中小学生学习品质评价,构建涵盖全员、全学段、全过程的学习品质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评价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组成单位架构,形成年度全体会制度。建立完善报告、反馈、约谈制度,强化整改复查,压实问责制度,落实激励制度,让督导“长牙”,将督导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任免等的重要依据。提升督导工作管理效能,扩展全学段学科督导,发挥责任督学和学科督学的作用,做好重难点工作专项督导。探索实施挂牌督导与综合督导“双轮驱动”督导新模式,实现督导促进发展的核心目标。拓宽办学满意度调查范围,增加学前教育和高中学段学校调查。探索建立“督学星级制”管理,设置五个星级,落实相应待遇。加大专职督学配比,创新教育督导方式方法,探索推进智慧督导。

  探索“大数据+”评价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学生成长评价模型,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全方位采集、识别、跟踪和监测教与学全过程,开展多元化、过程化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法,优化评价过程,促进学校育人模式转变。开发“海淀区教育集团办学评估平台”,完善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估机制,引导教育集团良性发展。

  巩固深化基础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扎实推进以多校划片为主,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公民同招派位录取的入学方式,合理控制区域教育总体规模;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按比例对口直升机制。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额到校”“市级统筹”“1+3”培养等招生政策,规范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规范“公参民”转型机制下的招生办学行为。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强高位统筹。进一步树立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和“金名片”认识。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综合研究、规划引导、统筹推进和服务保障职能,协调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海淀教育现代化建设,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落实教育规划、优先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引进教育人才,全力保障教育事业发展。

  做好经费保障。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继续保障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统筹兼顾,着重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扩容增位、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等领域的经费投入。切实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益。提升经费管理水平,落实学校预算管理主体地位,深入推进业财一体化管理模式,形成顺向逐级控制和逆向实时反馈的协同管理体系。加强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审计与绩效评价,积极构建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和评价体系。

  强化推进落实。将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和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全区的一项基础工程,将本规划作为指导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督促全区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强化工作支撑,注重信息共享,把本规划作为项目审批、立项和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

  (二)提高教育行政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建立多元参与、协商协同、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机制,不断提高政府依法科学民主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依法积极参与教育的水平,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健全教育法规实施机制,依法明确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权责边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教育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及重大合同审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以依法治教基本标准为抓手,统筹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法制工作制度体系。

  持续做好矛盾化解。健全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学生伤害事故调解机制和师生权益纠纷校内申诉制度,完善法律支持和服务机制,维护师生和学校合法权益。提高“接诉即办”办理水平,夯实职责,落实制度,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完善教育普法机制,重点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宣传教育。

  打造新型区域教育智库。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区域教育行政决策和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聚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因素,围绕科研管理、服务决策、学校发展、教师成长、舆论导向和智慧教育等领域,实施“精准”科研服务,培养一批学术型教师队伍,培育一批精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全面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展示海淀教育风貌,不断扩大优质海淀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深挖考试招生数据潜能,辅助决策,助推区域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和教育水平提高。

  (三)提升学校办学条件

  全面提升教育资源空间品质。进一步健全学校后勤工作管理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学校后勤工作评价制度。实施校园更新改造,提升教育资源空间品质,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需求,坚持“安全、环保、经济、适用、美观”的修缮原则和“保安全、分缓急、促均衡”的项目安排原则,坚持公正公开、保质保量、阳光透明的操作要求,规范资金审批程序,促进修缮经费效益最大化,实现“校舍房屋及资源设施结构安全、功能实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目标。

  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导向、陶冶、约束、凝聚和社会辐射功能,挖掘学校建筑、园景、文物、校训校歌等承载的文化底蕴,提升校园人文历史内涵。规划建设新校园要突出安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智慧理念,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提升校园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优化景观设施,努力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实施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实现绿色校园创建率达到80%以上。深入开展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打造垃圾分类校园新时尚。全面推进校园节能减排,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开展教育系统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四)维护教育安全稳定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和政治安全底线。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增加忧患意识,把维护安全稳定贯穿教育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海淀教育持续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和政治安全底线,把牢各类阵地和活动的政治方向。完善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领域风险问题定期研判机制,深化重大政策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健全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风险、化解矛盾。全面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落实安全责任,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疫情应急教育培训和工作演练,构筑坚强有力的教育系统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加强师生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师生个人防护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建立海淀区校园食品原材料统一采购平台,形成学校、社会、第三方监督的采购透明化预警机制,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为主,有效控制,建立学校传染病防控大健康策略体系建设,优化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

  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尽职免责的管理制度,突出“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要求。完善“教工委教委-学区管理中心-学校”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学校安全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大安全经费投入,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树立“治未病”思想,坚持普及性安全教育与问题导向安全教育相结合,普及开展交通、消防、法治、食品卫生、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及应急演练,探索开展学生防范欺凌和暴力、心理危机干预等问题导向的安全教育。突出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持安全防范前置,持续推进“四不两直”检查与周通报制度,形成以“安全防范、隐患排查、问题整改、跟踪指导、宣传教育”为闭环的安全管理模式。

  附件:1.“十四五”时期海淀教育10大工程

  2.“十四五”时期海淀教育重点项目(24项)

  附件:1.“十四五”时期海淀教育10大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1 深入推进全面育人工程

  2 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3 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工程

  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5 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6 融合教育体系完善工程

  7 优化教育布局工程

  8 人才强教工程

  9 智慧教育发展工程

  10 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工程

  附件2 “十四五”时期海淀教育重点项目(24项)

  序号 项目名称

  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 家长学校建设

  3 学生身心健康提升

  4 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

  5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6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7 “双减”背景下校内教学提质

  8 特殊教育延伸覆盖

  9 新型教育教学形态探索

  10 特色高中建设

  11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

  12 职业教育“特高”建设

  13 干部梯队建设

  14 干部教师交流项目

  15 “大教研”海淀范式3.0建设

  16 优秀种子教师素养提升

  17 关爱教师工程

  18 增值性评价

  19 学生学习品质测评

  20 深化学区制改革

  21 全学段学位建设

  22 智慧校园建设

  23 绿色校园建设

  24 平安校园建设


 关联内容
  海淀区外商投资指引 
  海淀概况 
  “十四五”时期健康海淀建设规划 
  海淀区“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海淀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 
  关于海淀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方案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措施的通知 

 关键字
  十四五  时期  教育  改革  发展  规划
 点击上述关键字,可查看更多对应内容信息。

 相关内容

 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搜索

上述内容如果没有如意的结果,可尝试调整关键字[]后再搜索

关键字之间分别添加空格、+、-表示同时包含、分别包含或排除关键字(示例:基本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业务&资讯 咨询&服务

公司注册

开办公司

社团组织

社保人事

电话:010-61256989

虚拟办公

税务业务

工商登记

挂靠公司

手机:17319287279(微信同号)

共享办公

资质办理

企业登记

法律事务

单间时租

知识产权

公司登记

网站建设

房屋租赁

法律事务

经营异常

银行业务

微信扫码

财务业务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版权所有 @2020   联华众创空间  京ICP备18022180号-16

网站导航  Sitemap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电话洽谈
手机洽谈
微信洽谈

微信扫一扫
洽谈沟通更便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