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西城概况 | ||||||||||||||||||||||
| ||||||||||||||||||||||
西城概况 西城区的突出特点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 西城区辖区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263个社区。东以鼓楼外大街、人定湖北巷、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景山东街、南长街、北长街、天安门广场西侧为界与东城区相连;北以南长河、西直门北大街、德胜门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环中路、裕民路为界与海淀区、朝阳区毗邻;西以三里河路、莲花池东路、马连道北路为界,与海淀区、丰台区接壤;南以永定门西滨河路、右安门东城根、右安门西城根为界,与丰台区相连。 西城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是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是首都“四个服务”体现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辖区内三级以上中央单位525家,其中副部级以上单位90家。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8.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4.9%。 历史渊源 西城区是战国燕都蓟城所在地,辽、金、元、明、清历代均为京都一部分。作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地和800多年的建都地,西城区是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区,是皇城文化(故宫)、仕子文化(名人故居、各地会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及革命先驱故居)、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百项)、宗教文化(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总部除基督教外均在西城)等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区域。 辖区拥有什刹海、大栅栏等18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占全市的45%。有北海、景山、恭王府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其中国家级42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62项,其中国家级36项。 辖区内同时聚集了大量国内顶级现代文化设施(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营业性演出场所,以首都影业集团和新首都电影院为代表电影放映场所),2015年11月揭幕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是一个以音乐剧为主,包含话剧、舞剧、秀、演唱会、芭蕾及交响音乐会等多种演艺形式在内的综合性剧场群;此外还拥有国家级文艺表演团体(国家京剧、国家话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广播艺术团);博物馆(国家地质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宣南文化博物馆);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机构。 名城保护 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三千余年历史发展脉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均为北京之最,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是光荣使命、重要责任和时代担当。为做好新时期名城保护工作,西城区探索全新的组织运行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积极发挥名城专家顾问团智库作用。构建以名城委统领、专家顾问指导、群众共同参与的名城保护组织机制和工作架构,稳步推进名城保护工作。 近年来,西城区制定了《“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十三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探索尝试街区管理新方式,制定并实施了《大栅栏琉璃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和《什刹海历史旅游名胜风景区管理办法》。推动融合发展,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若干意见》。结合功能疏解工作,出台了《关于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房屋征收腾退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在实际工作中,西城区提出并建立了“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位一体的名城保护体系。提出并实施了文物“解危、解放、解读”工程,积极推动杨椒山祠、粤东新馆等17处文物的征收腾退,完成了沈家本故居、护国双关帝庙等6处文物的腾退,以及劝业场、齐白石故居、普济寺等76项文物修缮。基于天桥历史上的地位,西城区将原本与中轴线不相匹配的建筑进行外观及功能再造,现代化的天桥艺术中心、艺术大厦建成并投入使用与天坛、自然博物馆相呼应,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也使得整个区域的品质得到了提升。同时,西城区也经过细致考证,恢复老天桥石拱桥及石碑等历史文化景观。 文化事业 西城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121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西城区在2个区级文化馆,3个区级图书馆基础上,实施各街道普及一个文化站、一个社区教育学校、两个图书馆和一个数字电影院工程。现建成街道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5个,社区文化室255个。建成街道级图书分馆29个,全部实现了通借通还的服务功能。建有社区教育学校7所,数字电影放映点17个。配备流动图书车4辆,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机8台,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车10辆。如今,我区“1121”工程建设已经全部完成。此外,西城区以公共空间资源搭载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整合资源潜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成功开办23家特色阅读空间,为构建西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了成功经验。 在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方面,西城区以多元构建、社会协同的方式,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探索重大文化节事活动合作运营机制办法,与驻区中央、市文化单位合作,打造了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中国国际合唱节、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中国童书博览会、北京东方艺术品博览会、北京阅读季、万人走进艺术殿堂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扩大了西城文化影响力。 西城区还以“自助式”与“定制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挖掘潜力创编西城文化特色原创作品。为满足群众喜爱的西城特色文化需求,挖掘区文化系统资源潜力,编创原创情景剧《北京人家》、《北京人家·心愿》,原创话剧《新北平市长》、《我的父亲李大钊》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西城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惠民为宗旨,有序推进“书香弥漫、舞台迷恋、古都迷踪”三大系列、“我们的节日系列展演展示、景山合唱节、欢乐飞飏北京社区舞蹈大赛、百姓戏剧展演、大美西城群众原创剧展演、天桥艺术集萃”六大品牌和“公益演出、公益讲座、公益展览、公益培训”五大公益活动。 文化创意 北京西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优质的时代文化资源,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城区认真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文化为内核、以金融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抓机制、建平台、强服务,全力推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西城区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等领域发展优势显著。在文化产品供给方面推动文化、科技、金融融合,在文化产品消费方面推动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形成互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促进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驻区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与金融机构共同研发适合文化创意企业的新型金融产品,创新企业融资路径。目前,新华1949园区已经成为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产业功能;中关村西城园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持续打造“设计之都核心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成为面向全国设计产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孔子学院、天闻数媒、洛可可等一批机构和企业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成绩斐然;诺亦腾、蓝深科创、永鉴高科等一批开发VR、裸眼3D、DNA防伪等新技术的文化科技融合型企业,在金融资本的支撑下得到快速发展;金一文化、春秋鸿影视、三夫户外等一批优质文创企业成功上市。 在促进文化产品消费方面,设立西城区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支持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打造“天桥演艺区”,建成天桥艺术中心,陆续上演了“音乐剧之王”《剧院魅影》、法国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剧目,举办了“华人春天艺术节”、“新经典艺术节”等活动;以发展“百姓身边的文化金融”为理念,支持福丽特邮币卡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和报国寺收藏品市场升级,让艺术品更加贴近市民的日常消费;着力挖掘老字号的文化资源,鼓励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居仁堂等老字号企业自办博物馆或体验中心,不仅拉动文化消费更成为西城深度旅游的目的地。经过近3年的打造,在区内已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魅力的市民文化消费场所。
| 关联内容
|
| ||||||||||||||||||||
关键字 | ||||||||||||||||||||||
概况 | ||||||||||||||||||||||
![]() | ||||||||||||||||||||||
相关内容 | ||||||||||||||||||||||
|
|